English

走近易卜生

1998-04-01 来源:光明日报 ●谈莉敏 郭 林 我有话说

挪威戏剧家易卜生在世界上享有盛名,他的《玩偶之家》中的娜拉曾经感染、激励了不少女性,他的剧目更是在世界各地的舞台上长演不衰。

2月的一个晴朗的日子,我们慕名来到了奥斯陆的易卜生博物馆。博物馆坐落在市中心繁华大街边的一幢公寓里,和挪威王宫隔路相望。这曾是易卜生晚年的寓所,他在这儿度过了最后的11年。

走进博物馆,街市的喧闹便被关在了门外。沿楼梯拾级而上,二层就是博物馆。门口一尊黑石的易卜生雕像,剧作家深邃的双眼注视着来往的后人。博物馆依然保留了当年的布局,只是时光流逝,许多家什已经轶失。图书室四壁已空,陈列着有关他的照片以及他去世时各国读者敬送的挽联。空荡的卧室中只保留着一张小床,78岁的易卜生在遭受了三次中风的折磨后,就是在这张小床上平静地离开了人世。

只有易卜生的书房依然保持着当年的布局。窗前的桌上放着一个地球仪。作家曾旅居德、意21年,并在意大利完成了《玩偶之家》的创作,或许这台地球仪常常使晚年的他追忆起盛年的韶光,可得到些许抚慰。壁炉前摆着两把沙发椅,他写作时就在此小憩。前面的桌上一本硕大的《圣经》格外引人注目。易卜生每日仔细研读《圣经》,但他根本就不相信上帝,这在当时可谓是少有的反叛,他常对人说,读《圣经》不过是赏阅其文字优美而已。他伏案写作的书桌简单古朴,书桌对面的墙上挂着他的画像和另一人的画像。我们正为此疑虑,导游看出来了,解释道:那是当时在北欧与他齐名的瑞典作家斯特林堡。易卜生写出《玩偶之家》后,受尼采影响而仇视女性的斯氏竟将他视为死敌。易卜生是要让斯特林堡那双仇视的眼睛紧紧盯住自己的书桌,以激发写作的激情。就是在这张桌上,易卜生写下了一生25部剧作的最后两部。1899年后,中风后的易卜生完全不能写作,辍笔直至长眠。

导游介绍说,易卜生每天中午11点半必定放笔走出书房,步行到国家剧院旁的大饭店里独自喝咖啡看报,准点而来,准点而去,四季无改。国王曾把一街之隔的王宫花园的钥匙给他,以使他能独自闲庭信步,免受盛名之累。但他无意前往。很多时候,他就独坐在书房或客厅,静观窗外奥斯陆的景物,沉浸于对生活的默思和剧作的构想。

易卜生在他的剧作中为女性的新生呼唤,但他自己婚外却另有所爱并生有一子,令人难以理解和接受。他的妻子对此一直不置一辞,是否知晓此事至今是个谜。可以肯定的是,易卜生一生中有过许多苦涩的经历和记忆,这些时时都活跃在他孤独的内心世界,他的一些剧作其实就是他自己生活的写照。所不同的是,他剧中的人物言词犀利,口若悬河,而现实中的易卜生却十分内向寡言。他从小孤僻,接近20岁时才开始有了自己的朋友,20出头就和父母及亲人永远断绝了往来。导游对我们说:易卜生生活在一个巨变的时代,他是个很矛盾的人,在创作中表现了少有的尖锐和勇气,但在现实生活中却是个懦夫。故国后人的评价和我们先前脑海中那个塑造娜拉的狂飙突进式的易卜生恍若两人。

但挪威人仍以他为骄傲。现在奥斯陆每两年就要举办一次易卜生戏剧节,包括来自中国的世界各地的艺术家纷纷来到这里,用自己的语言上演易卜生的戏剧。他的家乡每年也要举办易卜生文化节。博物馆的楼上还有一个小剧场,人们来这里或演出,或研讨易卜生的戏剧。博物馆每年都要接待成千上万世界各地的游人。我们参观时,恰好别无他人,十分安静。我们站在易卜生的书房前,睹物思人,似乎感觉他还在此写作,但愿没有打扰喜欢独处的易卜生。

[值班总编推荐] 以劳动谱写时代华章

[值班总编推荐] 青年的朋友习近平

[值班总编推荐] 把握“新质生产力”概念的理论基础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